在扬州文昌中路,一栋挂着"苏北人民医院"金色牌匾的灰白色建筑格外醒目。清晨七点半,门诊大厅的自动挂号机前已经排起长队,穿白大褂的护士推着治疗车快步穿过走廊,空气里飘着淡淡的消毒水味道——这就是扬州人最熟悉的"苏医"日常。
百年老院的时光印记
老扬州人常说:"我们三代人都在苏医看过病。"这话不假。1900年由美国传教士创办的扬州浸会医院,正是这家三甲医院的前身。走在住院部连廊,还能看见保存完好的民国时期青砖小楼,爬山虎顺着红木窗棂蜿蜒而上。
- 1900年:创建扬州浸会医院
- 1950年:更名为苏北人民医院
- 1994年:获评三级甲等医院
- 2021年:门急诊量突破260万人次
藏在诊室里的"秘密武器"
心血管内科王主任的办公桌上,摆着个迷你心脏模型。每周三上午,他都会用这个道具给患者讲解支架手术原理。"我们胸痛中心去年抢救了800多例心梗患者,从进门到开通血管平均只用52分钟。"说着,他指了指墙上国家胸痛中心的认证铜牌。
特色科室 | 年手术量 | 区域排名 |
心脏介入中心 | 3200例 | 苏中第1 |
消化内镜中心 | 1.8万例 | 全省前5 |
创伤急救中心 | 24小时接诊 | 国家级 |
当科技遇上温度
住院部12楼的智能药柜闪着蓝光,机械臂正在精准分拣药品。但更让人暖心的细节在病房——每个床头都有充电插座和阅读灯,护士站的电子屏实时更新检查排队情况。"现在做CT就像等叫号吃饭,手机能收到提醒。"刚做完检查的李大爷笑着说。
这些改变源自2019年的智慧医院改造工程。如今全院有:78台自助服务机、5G远程会诊系统、手术机器人,但门诊大厅永远备着老花镜和轮椅,专家诊室门后挂着手写版的扬州话常用医疗词汇对照表。
医生们的AB面
早上七点,胃肠外科张医生在更衣室对着镜子练习微笑:"今天有20台胃肠镜,得让患者放松些。"查房时他总带着听诊器焐热器,这个巴掌大的小设备能让冰凉的听诊头变得温暖。下午手术间隙,他掏出手机查看扬州大学医学院学生的论文——作为硕士生导师,他带教的5名学生今年有3篇论文被《中华消化内镜杂志》收录。
看不见的守护者
很少有人知道,医院东侧那栋不起眼的小楼里,藏着价值2.3亿元的"医疗兵器库"。3.0T磁共振仪正在嗡嗡运转,PET-CT设备安静地躺在防辐射铅门后。设备科的小陈每天要核对上百份检查数据:"这台256排CT,扫一个心脏只要0.28秒,比眨眼睛还快。"
-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:已完成47例复杂手术
- 直线加速器:肿瘤定位精度达0.1毫米
- 自动化检验流水线:每小时处理3000个样本
生命通道24小时待命
深夜的急诊科永远亮如白昼。抢救室里,28岁的护士小周正在给车祸伤员清理伤口,她胸前的工牌微微反光,映出墙上的电子钟——凌晨3:47。门外走廊,担架车轱辘与地砖摩擦的声响由远及近,伴随着值班医生的跑步声。"今晚已经来了3个脑卒中患者,溶栓时间窗最长的那个..."话音未落,她又抓起对讲机冲向CT室。
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。医院急诊科有自己的人才梯队:5分钟反应团队处理心脏骤停,卒中小组专门应对中风患者,还有随时待命的空中救援直升机。数据显示,他们的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保持在91%以上(据《中国急救医学》2022年数据)。
医教研的共生循环
住院部负一层的示教室里,规培医生们正在用VR设备模拟阑尾切除手术。作为扬州大学附属医院,这里每年培养300多名医学毕业生。骨科主任的办公桌上,除了病历本还摆着几块3D打印的骨骼模型——这些既是教学用具,也是他正在研究的个性化假体项目。
科研指标 | 2020年 | 2023年 |
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| 7项 | 15项 |
SCI论文 | 82篇 | 146篇 |
发明专利 | 19个 | 37个 |
走出院墙的关怀
每月第三个周六,内分泌科的医生都会出现在社区广场。他们带着便携式血糖仪和人体成分分析仪,给居民做免费筛查。"上次查出个糖尿病前期的大姐,今天特意送来自家种的青菜。"护士长边说边整理健康宣传册,这些用扬州方言编写的防治指南特别受老年人欢迎。
这样的场景在苏北人民医院已成常态。从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到2020年援鄂医疗队,从西藏那曲的帮扶医院到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,医院年均开展200多场公益活动。正如院史馆里那张发黄的出征照片所记录的:白大褂的使命,从来不止于诊室。
夕阳西下,门诊楼的玻璃幕墙染上淡淡金色。取药窗口的队伍渐渐变短,住院部走廊飘起饭菜香,几个康复患者正在小花园里慢慢踱步。保安老张站在急诊通道旁,看着救护车顶的蓝光融入城市霓虹——这座运转了123年的生命港湾,又将迎来新的黎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