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光透过纱帘,在灶台上洒下一片温柔的金色。苏软软踮脚取下橱柜顶层的砂锅,手腕上的银镯叮咚作响。她低头看了眼手机备忘录,第一条赫然写着:“张大爷的生日宴——改良版汆肉,少盐、不加香菜。”
汆肉是苏软软在小巷里“一战成名”的绝活。三年前刚搬来梧桐巷时,她端着一碗试验失败的腥气肉片敲遍邻居的门道歉,却意外被独居的李婶拉进门,手把手教她“冷水下肉、葱姜打底”的秘诀。她的厨房成了整条巷子的解忧杂货铺——王叔家儿子考研压力大,来蹭一碗汆肉汤配酸辣笋丝;幼儿园老师把挑食的孩子领来,看软软变魔术般把胡萝卜雕成小兔丢进汤里。
但今天的任务格外棘手。菜市场转角新开的网红火锅店正推出“68元自助汆肉锅”,红底黄字的横幅嚣张地横在巷口。而张大爷坚持要在自家小院摆八十寿宴,颤巍巍的手指戳着泛黄的老照片:“四十年前你赵姨做的汆肉,用的可是后山跑的黑毛猪……”
砂锅咕嘟声渐起,苏软软揭开木盖,乳白的热雾裹着肉香撞了人满怀。她利落地捞出焯好的五花肉,刀背“啪”地拍碎蒜瓣。窗台上玻璃罐里的自制腐乳泛着红油,那是用隔壁裁缝铺吴阿姨送的山椒腌的。
“软软姐!”穿JK制服的高中生举着手机冲进来,“快看美食博主‘老饕叔’直播挑战网红汆肉店,弹幕都在刷想看你的柴火灶版本!”镜头晃过她沾着面粉的围裙,砂锅里翻滚的肉片浮沉着翠绿的莴笋尖,弹幕突然炸开一片“求坐标”。
暮色初临时,张大爷的八仙桌已摆满青花瓷碗。软软捧着撒了香椿末的汆肉锅跨进院子,却见火锅店老板正蹲在石榴树下,举着筷子对李婶疯狂安利:“我们店用了日本进口的味淋……”李婶慢悠悠啜着汤,指指砂锅里颤巍巍的肉块:“小年轻,知道为什么软软的汆肉能挂住芡吗?这淀粉得用胡同口刘麻子的石磨红薯粉,你家料理包一煮就散。”
月光爬上瓦檐时,软软在厨房发现一张皱巴巴的宣纸,张大爷的瘦金体力透纸背:“赠软丫头——人间烟火味,最抚故人心。”窗外的石榴树沙沙作响,像极了她第一次端出汆肉那晚的风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