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欺凌者的“悲惨”从何而来?
欺凌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成因:家庭暴力、社交焦虑、权力缺失的补偿心理,甚至欺凌者自身也曾是受害者。研究发现,超60%的校园欺凌者承认“通过伤害他人掩盖自己的痛苦”。这种扭曲的“发泄-麻木-更疯狂发泄”模式,最终将欺凌者拖入更深的孤独与道德困境。
二、欺凌者会被毁掉人生吗?
会,但也可以不会。法律惩罚(如日本《防止欺凌对策推进法》追究刑事责任)、社交圈排斥、长期负罪感都在持续消耗欺凌者的人生。但数据显示,若在18岁前接受专业心理干预(如认知行为疗法),70%的人能显著减少攻击行为。关键在于尽早承认错误并主动寻求改变。
三、立即停止欺凌的3个自救步骤
1.切断暴力惯性:记录每日欺凌冲动的时间、诱因(如被嘲笑后想打人),用5分钟深呼吸代替行动。
2.补偿修复行动:匿名向受害者捐赠物品、写信道歉(暂不直接联系避免二次伤害)。
3.绑定外部监督:向心理医生/可信长辈签订“行为契约”,违约则自愿接受惩戒措施。
四、被欺凌者反杀?警惕更危险的结局
影视剧中“受害者复仇”剧情极易引发模仿,但现实中以暴制暴会导致双方刑事记录。更有效方案是:保留伤痕照片/聊天记录等证据,通过律师向警方提交《被害申告书》,同时申请转学或禁制令。让法律同时制裁施暴者并保护你。
五、重要资源
请立刻行动:
如果你正在欺凌他人,删除手机里辱骂他人的短信,此刻就是扭转人生的第一个筹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