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我们要探讨的主题是伦敦的城市建设与发展,特别是它如何巧妙地将传统与现代融合在一起,保持城市的天际线清晰,并让历史与现代和谐共存。
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存
漫步在伦敦的老城区,你会被那些古典而高贵的建筑所吸引。这些老房子,每一块砖头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故事,彰显着历史的厚重感。与新兴国家热衷于新设施不同,英国人更偏爱那些历史悠久的房子,它们流露出的古典气息在很多人的眼中是贵族身份的象征。
伦敦的面孔并非单一。它由多种元素聚合而成,包括独具特色的交通工具和市政设施,如红色的电话亭、黑色老爷车样式的出租车,以及那些深受游客喜爱的旅游纪念品。尽管伦敦没有摩天大楼,但拥有620多个文化设施、上百家公园和四通八达的交通。
伦敦市中心街道狭窄、曲折,交通拥堵一直是市政府头疼的问题。但政府并未选择推倒老建筑来拓宽马路,而是严格控制车辆进入中心地带,收取高昂的进城费,并依靠发达的地铁设施来缓解交通压力。去年,伦敦市政府曾计划在市中心建造多座摩天大楼,但遭到多数民众的强烈反对。他们认为这些摩天大楼会掩盖历史建筑的光芒,使它们存在于现代化的阴影之下。市政府不得不放弃这项计划。
伦敦也并非没有现代建筑。泰晤士河边的摩天轮“伦敦眼”、全钢结构的“千年桥”、螺旋式外观的瑞士再保险公司总部大楼等摩登建筑吸引了众多游人。但重要的是,这些摩登建筑的建造并没有以牺牲老建筑为前提,伦敦整个城市的风骨并没有因为少数新建筑的加入而被破坏。
城市轮廓线的保护
伦敦最突出的特点是对城市轮廓线或称天际线的保存。这些轮廓线包括议会大厦、威斯敏斯特大教堂、白金汉宫、伦敦塔桥、大英博物馆、海德公园、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等七大元素。这些建筑不仅用于欣赏,更是承载历史、记录现在的符号,已经渗透在伦敦人的生活之中。
伦敦曾是罗马帝国的巡省,其建筑风格受到了罗马建筑风格的影响。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发生,对城市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,成为伦敦进入现代城市的转折点。伦敦是一个岛国城市,海外贸易的发展使其具有全球视野,比大陆城市还要开放。伦敦的建筑特色还打上了盎格鲁—撒克逊民族文化的烙印。
城市复兴的策略
伦敦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。受工业革命的影响,英国经济一度迅速发展,伦敦的工厂不断增加,城区迅速扩大,城市污染、交通拥堵、住房紧缺等问题日益凸显。二战更加改变了伦敦的传统结构,城区人口下降,工厂迁出市区,大片港区废弃,城区不平衡发展,造成社会矛盾激化。
近年来,伦敦一直在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。政府建了一些高楼,但并没有达到吸引私人投资的目的,反而破坏了社区的谐调。近年来的城市复兴策略完全改变了思路,把衰败的社区看成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,那里的土地、居民的技术和知识都有开发利用的价值。政府对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加大投资,对私人资本的进入实行优惠政策,并把这些地区的复兴策略与整个城市的发展规划协调起来。
伦敦城市建设的经验
张在元与伦敦城市面貌的管理者、建设者有过多次交流。他认为,伦敦城市建设的经验主要有三点。城市规划依靠的是法治而非人治。伦敦关于城市规划、控制的法规非常严明。新建筑、新城区的建造,旧建筑的保护,老建筑多少范围内不得盖新建筑等,都要经过论证,经过议员投票来进行集体决策。
一个城市能否经营好,必须要在三个层面上努力——城市的战略、规划和管理。对于城市发展的眼光、对城市的决策能力,都是一个城市战略家所必备的要素。城市的管理问题也非常重要。如果在不让人行的地方还有行人通过,不让停车的地方有人停车,那么城市规划得再好,人们在心理上也不会认同。
素质方面的提高会见效很快,通过一些纪念册、美术馆、博物馆的开放,人们对城市的了解会迅速增加。但是另外两个因素的完善需要有一个过程,是一个系统工程。
就是伦敦城市建设的几个关键点,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