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朋友圈里突然冒出好些人在转"代号 乂"的都市传说。作为常年混迹科技圈的老油条,我发现这事有点意思——既不像完全空穴来风,又查不到任何官方消息。要是真存在这么个项目,会是谁家的手笔呢?咱们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聊聊。
科技圈的蛛丝马迹
先说最靠谱的猜测。去年《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3》里提到,国内有3家企业获得了"特殊研发资质"。翻遍全网,只查到两家是已知的量子计算公司,剩下那个神秘名额至今成谜。时间线上也有巧合:
- 2022年9月 某科技大厂突然成立"X事业部"
- 2023年3月 国家专利局出现大量带"乂"字符的加密文档
- 2024年1月 深圳某实验室传出24小时不间断电力供应
军迷们的狂欢猜想
我有个在军工单位上班的发小,上周喝酒时神秘兮兮地说,他们单位内网最近屏蔽了所有带"X"的搜索词。结合外媒报道,去年珠海航展上某个被黑布罩着的展品,尺寸刚好和卫星图里西北某基地的新建筑吻合。
可能性领域 | 科技研发 | 军事装备 |
时间重合度 | 85% | 76% |
资金流动 | 2023年27.8亿缺口 | 某军区追加预算41亿 |
人员动向 | 5位顶尖学者"学术休假" | 17名军工专家集体脱密 |
商业领域的野路子
别忘了那些互联网大厂。去年双十一期间,某电商平台的物流数据出现诡异波动:连续三天凌晨3-5点,华北仓储中心的出库量暴涨300%,但对应时段的订单量却显示正常。更奇怪的是,这些包裹的最终签收地都是空白。
文化产业的烟雾弹
游戏圈的朋友应该记得,某知名工作室去年突然搁置了开发三年的项目。他们在注销版号前,最后一次更新的资源包里,藏着个名为"YX_Test"的文件夹。更巧的是,国内某视频平台同期注册了"代号乂"相关商标,分类居然包含教育娱乐和科学仪器。
关联线索 | 互联网企业 | 文娱公司 |
异常数据时段 | 2023.11.11-13 | 2024.02.14-18 |
专利类型 | 物流路径算法 | 虚拟现实交互 |
关联人物 | 3名CTO级离职 | 知名导演"闭关" |
那些被忽略的生活痕迹
我家楼下便利店老板老张说,去年冬天开始,总有几个穿工服的年轻人来买大量红牛和速食饭,衣服上的logo像是被抠掉的刺绣图案。更绝的是出租车司机王师傅的爆料:他载过两个讨论"训练模型要迭代到乂3.0版本"的乘客,目的地竟是市郊的烂尾楼区。
菜鸟驿站的李姐最近也犯嘀咕,说有批贴着"YX-实验材料"标签的包裹,每次都是同个戴鸭舌帽的小伙子来取,包裹上的寄件地址永远只写着"内网通道4号"。
生活线索 | 便利店 | 出租车 | 快递站 |
异常频率 | 日均18单 | 月均7次 | 周均3件 |
可疑物品 | 32箱功能饮料 | 加密对话 | 特殊标签 |
专家圈的沉默螺旋
最值得玩味的是学界态度。往常最爱点评热点技术的吴教授,被问及"乂"时突然顾左右而言他。中科院某研究所的公众号,去年删除了一篇关于"新一代通信协议"的文章,网页快照里赫然留着"类似乂架构"的字样。
翻看最近半年的学术会议记录,至少有6场分论坛临时修改主题,把原本的"跨界融合技术"换成笼统的"前沿科技展望"。这些变动都发生在会议开始前48小时内,不符合学术界的常规操作。
窗外的雨还在下,电脑右下角显示凌晨2:47。整理完这些碎片,我忽然想起三天前收到的那封匿名邮件,里面只有一句话:"你调查的方向很有趣,但别忘了2019年的光伏项目。"